8月7日,正是立秋时节,小记者来到专属于他们的社会实践基地,开启了两天一夜“秋染的童年”主题活动。
秋天的童话 被上帝打翻的调色盘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了梦中的睡莲,虫鸣鸟叫声中花朵们伸完懒腰之后也迎来了参加活动的小可爱们…
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孩子们欢快的满园子蹦跶,绿意盎然的多肉园,小桥流水的荷塘,不同品种的睡莲,瓜果累累的菜园,肆意奔跑的鸡兔…
带着电话手表和相机的小记者们不停的“咔嚓咔嚓”…
九年从业经验的语文老师—张老师,带着孩子们进行了一次不一样的学习方式——行走中的大语文:
一边走一边引导孩子们如何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等等”用文字的方式,结合不同修辞手法表现出来…
漫步荷塘,穿过木桥,游走菜园,投食鸵鸟狗狗鸡鸭鹅…
孩子们在美如油画的基地里观赏五颜六色的花果,开心自在的追捕飞蝶和田蛙,于林荫步道里欢快的荡吊床…
也许寓教于乐的意义便在于此,没有近距离的观察和全身心的感受,何来的下笔如有神?回到室内后孩子们按小组有序的坐好,静静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后,大声的朗读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彼此鼓励、充分交流~
写作,不是为了考高分而僵化的死记硬背,是为了记录当下的真实感受而流畅的直抒胸臆~
午餐过后,所有小记者围着大桌子乖乖做好,老师把五彩的瓦楞纸分门别类的发放到每个孩子手中,引导孩子们如何用纸做“寿司”。
看似简单的纸艺,蕴含着太多精妙的内容:
观察力
观察老师如何做,观察不同小伙伴如何做,看似同样的作品却有不同差别。
控制力
用力太轻会散架,用力过猛纸会断,不同的部位需要不同的松紧度,如何控制制作过程中的力道是孩子需要反复思考和尝试的。
专注力
制作过程中需要全身心投入,把注意力放到卷纸的过程中,稍有分心一松手,卷好的形状便会散开,不得不重来一遍。
现在有太多的成年人专门花重金去学习如何正念与冥想,殊不知在孩子的创作过程中,每一次卷曲的完成都是一次正念,每一个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一次动态的冥想,专注当下,这便是孩子在纸艺中的必修课!
创造力
如何把同样的纸张呈现出现实生活中不同事物的不同形态,这便是孩子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激发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尤其是空间思维能力与形象设计能力。
沟通力
每一次的创作中,不同的孩子动作有快慢,作品有好坏。完成不了的孩子会主动寻求帮助,率先做好的小伙伴会主动去做讲解和演示,主动沟通与表达的能力在完成作品的小急切里不知不觉得到了训练。
精细动作
纸艺的完成恰恰能够很好的训练思维意识与肌肉运动的协调,精细动作的反复锻炼让孩子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会精准控制。
自我认同
每一次小零件的制作,每一次不同零件的拼装,每一个完整作品的呈现,在这一个个从易到难的过程中,孩子一次次感受到对自己的掌控,便是一点点自信心树立的过程,对自我认同的逐渐强化。
如今孩子们的玩具里,多了更多的电子产品,却少了父母辈们那份纯粹的快乐。跳绳、“瞎子”摸鱼、滚轮胎、拉单不拉双…那些八零后们可以玩儿一下午的游戏,现在回忆起来年代感满满。
这就是父母们的童年,从未走进过父母们小时候的游戏,又该如何体会父母们曾经的那份无忧无虑呢?
每个成年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重温父母童年里的快乐,便是与父母跨越时空的一份链接,也许在游戏里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孩子突然感受到:爸爸妈妈小时候的乐趣原来是这样啊~
双向的奔赴从来不止爱情,还可以是亲子间两代人的童年在同一个游戏里的相逢:
父母陪伴着孩子的小时候,孩子体验过父母的小时候,未曾体验过彼此的体验,何来感受对方的感受!
最近的东京奥运会很多人感叹:没体会到奥运精神的拼搏,倒激发起强烈的抗日情怀!
小记者组委会也同样被日本裁判“瞎”得愤懑不平,金牌榜的前九名,正是中国和曾经侵华的八国联军。百年后的中国在奥运会上通过体育竞技的和平方式雪洗了当年的屈辱!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无端激起下一代的仇恨,重温曾经的历史是为了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
入夜后,为孩子们放映电影《举起手来》。该片是一部抗日战争时期的轻喜剧,通过幽默戏谑的表现手法讲述了女大学生为了将爱国人士搜集的一份证据送出去,而阴差阳错进了石桥村,并和村里的农夫配合,同打回村里的游击队员全歼了鬼子小分队的故事。
既体现出小日本鬼子的凶残暴虐,也刻画出了战争的残酷现实,但却不至于让孩子接触这段历史后过分的悲痛与沉重!
团队游戏中的互助协作
经过一夜的休整,吃过早餐后,孩子们开始了团队协作的游戏竞赛。
运送大南瓜,两个孩子挑着扁担把大南瓜运到对面。两人三砖时,脚不能从泡沫砖上掉下来,距离太远够不到,距离太近会落后。
每个比赛的完成都需要团队里每个队员的配合,彼此合作相互扶持才能顺利完成。比赛的机制激发了孩子们的荣誉感与胜负欲,规则的约束让孩子们开动小脑筋找到最优策略,完成动作的过程让孩子们心与心贴得更近了。
小记者们来自于不同学校的不同年级,结交到的新朋友通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与互动,不但让自己的朋友圈打破小圈子的局限,更可以近距离接触不同学校氛围下培养出的那些拥有良好习惯的小伙伴。
在贫富差距加剧的大背景下,二八定律把优质的教育资源范围日趋缩小,逐渐形成的内卷局面势必导致不同阶层的固化。
曾经很多人通过自身努力,通过“高考”这一路径实现了阶层的跨越,如今这条路已越来越窄。具有前瞻性的家庭早已把孩子人脉圈子和关系网络的建立渗透进了学校、兴趣班甚至社会实践的选择里,也许这便是太多家庭对学区房和名校趋之若鹜的底层逻辑吧~
午休过后便开始了农活环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孩子们自己要吃的洋芋和红薯,只有自己挖完自己洗,在厨师叔叔的协助下接着自己烤,想必这次送进嘴里的食物最是香美味吧~
张老师看着汗如雨下的孩子们问道:“读书和干农活你们怎么选?”
孩子们回答出奇的一致:“农民伯伯太不容易了,我还是好好学习吧,干不了农活…”
哈哈哈,务农环节当初设计的目的便在于此:
孩子们对父母无数次的苦口婆心“好好学习,快去做作业”充耳不闻,孩子内心产生的阻抗只会把父母亲们对其前途的担忧和用心良苦弃若敝履。
满腹委屈的家长们既让人心疼,却多少也有点自食苦果!
被宠溺成公主王子的小宝贝们又该去哪里体会人间疾苦呢?
未感同身受过辛劳里的疲惫与艰苦,何来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主动选择?
当城市里的宝贝离开了溺爱,经历过自己动手解决温饱的别无选择,切身体会诗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之后,才能发自内心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我们在替你负重前行!”爸爸妈妈对孩子说。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爸爸妈妈在替我负重前行!”孩子自己对自己说。
同样的一句话,选择“谁”用什么样的方式如何表达,父母永远都有的选,有且仅有父母有的选!
作为父母的你会如何选择?
怎么做才能够实现你的选择呢?
也许这又是一个觉察自我的机会…